2022年度国家一般课题开题报告之12:农村教师乡土情怀的失落与重塑研究
来源: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发表时间:2023-06-19 阅读次数:4113 作者: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2年11月30日,江西农业大学胡恒钊副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国家一般课题“农村教师乡土情怀的失落与重塑研究”(课题批准号:BEA220041)在线举行了开题报告论证会。开题论证会邀请的评议专家有汕头大学邱国良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苏杭教授,江西师范大学淦家辉副教授,江西农业大学傅琼教授、陈富国教授,课题组主要成员及我院部分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此次开题论证会。开题报告会由傅琼教授主持,课题负责人胡恒钊副教授汇报。经过深入交流和讨论,形成了以下意见: 1.研究选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时代性和挑战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2.研究内容设计合理,突出问题意识,抓住当前农村社会的问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3.研究方法突出实效性,能够结合研究内容和主题开展研究; 4.团队安排合理,组织分工科学,时间进度设计合理,经费分配符合规范。 为促进课题研究更好地开展,与会专家提出了以下建议: 1.增加二十大报告的相关对农村教育和乡村振兴的内容,增强该课题的理论性和针对性;建议应该在制度设计、教育培养和社会支持等方面培养农村教师的乡土情怀。 2.教师个人情怀品质的凝练分为职前、职后两个阶段,职前教师应加强职业认同与乡土情感培养;职后教师应立足乡土,涵养乡土文化自觉意识、反思意识、研究意识、行动意识等实践情怀。 3.要深刻分析乡村教师乡土情怀的内部差异和影响因素,在科学厘定农村教师乡土情怀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维度划分,通过量表调查、访谈等,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讨乡村教师职业情怀整体和各部分维度的现状特征及影响因素,并在多种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提升农村教师乡土情怀的对策。 4.应运用多种方式对乡村教师乡土情怀现状进行考察,将宏观叙述和微观调查相结合,从农村历史传统与现代乡土生活中探寻师资问题,来突破乡村教育发展的瓶颈。 5.对农村教师乡土情怀的生成机理进一步剖析。目标重在探讨教师队伍建设中“下得去”的问题。它首先要求乡村教师要热爱乡村教育。其次是要有主动自觉承担乡村教育的责任感,这是保证乡村教育质量的关键。再次是完成乡村教育工作的使命感,这是在乡村学校“留得住”的前提。然后是从事乡村教育的职业自信感,这是乡村教育工作的从容坚持。最后是乡村教育职业的创新感,这是振兴乡村教育的希望。 基于以上意见,专家组一致认为:该课题研究提出的方案和路径切实可行,能够实现预期研究目标,同意该课题通过开题论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