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残疾人高等教育支持保障体系研究
来源: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发表时间:2023-05-29 阅读次数:4521 作者:佘丽
湖南师范大学佘丽主持完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青年课题“新时代残疾人高等教育支持保障体系研究”(课题批准号:EIA200412)。课题组主要研究人员:胡娇、徐建华、杨帆、张杨、魏雪寒、王伟、王清玉、朱媛媛。 一、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残疾人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育公平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体现。 “稳步发展高等特殊教育” 是特殊教育第一期与第二期行动计划及“十四五” 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计划的重要举措。前期实践经验表明,支持保障体系是促进残疾人高等教育公平,优化残疾人高等教育结构的必由之路。 本研究从政策到实践,自上而下对残疾人高等教育支持保障体系展开系统研究, 以期完善、健全残疾人高等教育支持保障体系,构建出响应新时代发展,顺应融合教育趋势, 符合残障学生多元发展需求的支持保障体系, 以为全面推行残疾人高等教育提前做好理论与实践支撑。 (二) 研究内容 本课题以残疾人高等教育支持保障体系为对象,深入考察其发展现状与运作机制, 进而健全支持保障体系, 落实教育公平,保障残疾人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高等教育。具体研究内容分为三部分: 1.新时代残疾人高等教育政策研究。 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残疾人高等教育相关的政策文件,探究残疾人高等教育政策变迁历程, 为明确支持保障体系的建构及完善残疾人高等教育领域政策提供建议。 2.残疾人高等教育支持保障体系实证研究。 一是面向残疾人高等教育院校的教师与学生编制支持保障体系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从服务者与被服务者双向维度揭示支持保障体系发展现况、突出问题及内在需求, 深度了解当前支持保障体系发展现状,把握未来发展方向。 3.研究残疾人高等教育支持保障体系建构模式。 基于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 从政策、管理、理念等方面提出教育入口到出口具体应用模式,为完善残疾人高等教育支持保障体系相关政策与制度提供参照依据。 二、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过程 本研究在新时代背景下,以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问题为导向,以科学研究为手段,从政策到实践,自上而下研究残疾人高等教育支持保障体系。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探究残疾人高等教育政策特征与发展趋势,把握新时代发展方向及任务。接着,通过调查研究揭示残疾人高等院校支持保障体系发展现况,剖析存在的问题,挖掘残障大学生对于服务的真实体验及内在发展需求。最后,以前述研究为基础, 从政策、管理、理念等维度反思残疾人高等教育支持保障体系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从教育入口到教育出口构建完善的残疾人高等教育支持保障体系,进而促进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既是对残疾人高等教育支持保障体系理论的探讨,也是对当下残疾人高等教育支持保障体系实践中具体问题和现象的研究。因此,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法、调查法。 文献法一是收集关于残疾人高等教育支持保障体系的研究材料,包括专著、论文、调查报告和新闻报道等, 并对已有的材料和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归纳,整理归纳出该领域已有研究的关注点及积累,反思以往研究的不足与有待完善之处,以期尽可能使本课题的研究能够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同时找出本研究的着力点。二是系统分析新中国以来有关残疾人高等教育领域的政策文件,从发布时间、发布部门、政策主题、政策工具等角度归纳残疾人高等教育政策特征, 以为残疾人高等教育政策完善及精准把握新时代支持保障体系发展任务服务。调查法包括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本研究的问卷调查法主要是通过自编《残疾人高等教育支持服务品质调查问卷》(教师版与学生版) 对残疾人高等院校的教师与学生进行调查,通过大规模的样本调查了解教师与学生对于学校支持保障体系的评价, 由此获得当前支持保障体系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等。访谈法是通过深度访谈探究残障大学生对于学校支持保障体系的真实体验, 包括所感知到的服务、对于服务的评价及期待服务改善之处等, 以此进一步窥视残疾人高等教育支持保障体系发展现状,细化其存在的问题,继而为未来支持保障体系的建构提供实证依据。 三、结论与对策 (一) 本课题的研究结论或发现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在政策方面:与残疾人高等教育相关的政策数量逐年增多,与特殊教育事业或残疾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历程紧密相连,由此反映国家高度重视残障者高等教育权益,不断推动教育公平的落实。其次,政策文本类型多样化,初步形成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由上自下的体系,同时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呈现出多样化政策互动现象,由此反映部门之间正在建立合作与相互协调机制促进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纳入决策的部门多元化和制定政策的权威部门数量明显增多。再次,政策主题分布在教育机会、教育教学活动、支持保障三方面,说明国家已从入学机会、 教育过程、 教育结果各个侧面引导和规范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发展,但深究发现,已有政策主题偏重在教育机会方面, 对于教育过程与教育结果的关注仍然偏少。最后,从政策工具类型来看,当前政策制定较多使用的是命令性和报酬工具,对于职能扩展工具、权威重组工具使用不足,而劝告性工具则是有所涉及。 2.在支持保障体系实证调查方面:整体而言,残疾人高等教育院校的教师与学生对学校当前支持服务发展现状评价处于中等水平。教师对于学校各项服务评定得分从高到低依次是“生活适应服务”“组织运作服务”“最少受限制环境服务”“转衔就业服务”“课程教学服务”。残障大学生对各向度服务评定由高至低依序为“最少受限制环境”“课程与学业”“学校适应”“职业发展”。不过,师生均认为服务的实践执行情况与期待状况存在出入,并在多个支持服务项目执行上呈现服务现状高于期待、服务现状低于期待的情形,由此期待学校通过优化资源配置、调整服务项目等措施提高服务品质。教师所处地域、职务、与身心障碍者接触的年份等背景变项影响了支持服务现况的评定;残障大学生的性别、障碍类别、障碍程度、入学管道、接受教育的层次等变量影响了支持服务现况的评定。相比而言,残障大学生对支持服务现状评价略高于教师,但融合专业建设、课堂必要支持、职业能力评估、就业辅导、辅助科技等项目是师生期待学校重点关注及改善的项目。 3.在对于支持保障体系的诠释及质性体验上:残障大学生深感现有支持服务与个体需求之间存在落差,这主要表现在课程与学业支持、人际交流与互动支持、无障碍环境支持、职业发展支持四大方面。 位残障大学生表示现有学校的支持是不完善、不系统或不适宜的,这既是在能力发展、学术成就、就业目标未获得足够的尊重与认可的经历使然,也与学校各项支持服务措施简单,未体现出个别化与针对性特征密切相关。 (二) 根据以上研究结论, 本课题认为应从政策、管理、 理念等方面全面建构支持保障体系,以为更好地支持残障大学生参与高等教育提供参考与借鉴。 具体对策如下: 1.优化残疾人高等教育领域的政策,政策制定应系统化与多样化目前残疾人高等教育领域政策除招生与就业外,尚未单独针对残障大学生教育过程制定专门的政策,关于教育过程中支持保障体系的规定多在其它高等教育或特殊教育的政策中以“条”或“段”的形式出现,如此导致残疾人高等教育领域教育入口到教育出口整体的政策内容都较为分散。 同时,现有政策主题偏重于教育入口,集中全力保障残障大学生招生与考试机会,但对于教育过程的关注明显不足,关于支持保障体系方面的规定尤为缺乏。对此,未来残疾人高等教育政策应追求系统化、多元化、均衡化的价值取向,从教育入口到教育过程再到教育结果建构一体化的政策制度,为建构系统化的支持保障体系以及落实残障大学生 高等教育权益提供基石。其次,在制定政策时要基于残障大学生教育的现实困境与所需支持进行具体分析, 政府、教育、残联等相关部门联合研制支持保障服务政策制度,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教育政策的类型构建多层次政策机制。涉及全国性、方向性的问题方面,在政策的制定和出台上应注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宏观目标,强调长期发展结果,保持教育政策具有更长的生命周期和效应;在具体和局部问题的政策上,应多考虑和注重及时性、针对性以及短期需求,强调短期效益,以形成协调的政策机制。最后,增加政策工具使用的灵活性和科学性。残疾人高等教育支持保障体系的实施主体为高等学校, 不同类型与发展层次的残疾人高等教育资源与条件存在较大差异,所面临的管理、师资、财务等问题也各有不同。由此,政策工具的使用和选择上应更灵活、科学,既要结合当地实际问题对政策工具的耦合度进行分析、匹配,也要根据政策问题的属性和政策目的进行合理的选择。而且支持保障体系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发展过程,在遇到各种具体矛盾和困难时,政策工具需要及时修改和调整以适应社会情景。 2.完善管理制度与资源支持,夯实支持保障体系发展的条件一方面,完善残疾人高等教育领域的管理制度,设立专门的部门与专职人员统筹支持保障体系的建设及各项服务。包括加大对支持保障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探究支持保障服务建设目标与实施路径,提高服务人员的科学性与专业性,构建“需求评估-服务设计-实施服务-追踪服务效果”四步服务模式,同时允许差异性与多样化显着的残障者基于障碍程度与能力基准、发展需求与所处环境等现实状况灵活选择服务范围、内容及强度,最终达到残障者内在发展诉求与外在支持之间的平衡。 另一方面, 为支持服务建设与发展提供充足的经费与资源保障。继续加大建设或运作资助、项目资助、经费资助、文娱活动支持四个方面支持,为场地建设、改善教学条件、购买设备设施、建设实验室、奖助学金、实习实践经费、建设创业基地、外出交流与学习、无障碍建设、就业保障等方面提供足够的资源。 3.转变支持观念,提供赋能增权的支持服务未来应在全校营造充分尊重残障者的氛围,全面消除来自社会制度与结构、文化与态度等方面的障碍,努力提升残障者在学业发展、人际交往、无障碍环境、职业发展等不同社会面向参与的空间与质量。 同时, 所有的支持服务者积极转变残疾观,将社会模式作为残疾人工作的一种实践视野,在服务过程中对残障者的关注焦点从问题和缺陷转向能力和优势,所构建的服务体系本质是增能赋权,旨在促进残障者全面发展和充当社会主流角色,并主动批判性地审视自带的“慈善”“福利”等意识,松动、质疑被“合理化”“标准化”的社会标签为残障者创造层次多样、公平发展的空间。也就是以缺陷为基础的服务观逐渐转向权益为基础、参与为目标的服务观,最大限度促进残障者自立赋权,在不受歧视、平等地的基础上实现教育权利。 4.加强支持薄弱地带建设,从教育入口到出口建构支持保障体系未来应从现有支持薄弱地带出发,基于支持保障体系的内涵, 从教育入口到出口全面建构科学、系统、高质的支持保障体系:其一,改革入学制度,提供残障大学生多元入学机会。 既包括协调与改革国内单考单招形式,尽快实现各招生高等院校统一考试科目与大纲、统一组织命题、 统一考试时间、统一评分标准、统一录取等,也包括全面研究多元考试入学方式, 增加对加试科目、特长生考试、注册入学、推免制度等考试形式的探究。其二,增强残疾人高等院校的专业建设,开放更多的融合性专业供学生选择。也就是根据残障大学生特征、专业性质、就业市场等因素设置更加丰富、多样的专业与课程,多多积累融合办学经验, 以为满足残障学生融合教育的需求服务。其三,加强课程教学支持,推动服务制度化发展。学校需要重点关注残障大学生课程学习的困境,基于他们的需求构建相应的课程服务。课堂教学服务内容既要足够广泛,包括通用教学设计、课程调整、课堂必要辅助技术支持、考试调整、课外学业辅导等方面;服务执行与实施也应有清晰、明确、具体的规定, 不断推动课程支持服务制度化,以保障课程教学服务真正落实。其四,强化职业发展服务,提高残障大学生就业服务品质。这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 紧抓就业服务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服务内容及形式的专业性。(2) 增强残障大学生职业知识与技能培训,提高残障大学生职业素养。(3)建立个别化就业服务,既要做到服务内容个别化,分门别类设计支持服务资源及内容,也要注重服务的侧重点,重点改善残障大学生需求度高但服务现况不佳的职业认知、职业评估、职业规划、 资格考试等服务。其五, 提升残障大学生与普通师生人际沟通质量,加强残障大学生人际交往辅导服务。高校既要向残障大学生群体开设专门的、有针对性的人际交往相关课程,教导他们人际交往的方法、人际交往的知识与技能、如何提高交往的质量等内容。还要注重在课堂内外给予其社交协助。例如, 鼓励残障大学生打开心扉与普通师生沟通交往、关心残障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状态、密切了解残障大学生交往不畅的影响因素、提供残障大学生及时的支持与协助、帮助残障大学生解决人际交往中的困惑等等。 最后,完善辅助技术服务体系, 提供科学与系统的服务。对此,学校应扩展辅助科技服务,注重辅助科技服务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构建辅助科技服务系统机制,包括辅助科技需求评估、协助获得辅助科技、教育与培训辅助科技的使用、追踪辅助科技使用效果并及时调整,以提升辅助科技服务的质量。 同时切实关注教师的服务评价以及残障大学生的服务需求,反思服务的供给,积极将服务领域由学习扩展到生活、工作、休闲、娱乐等领域, 从而帮助残障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获得更多的自主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