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设置 通知公告 管理规章 项目申报 立项数据 成果管理 经费管理 选题征集
 重大项目 优秀成果 年度项目 各地规划 专家数据 教科动态 资料下载 相关链接
2024-10-08 星期二
当前位置:主站 - 优秀成果

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

 来源: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发表时间:2023-05-29   阅读次数:5918   作者:李祥

贵州师范大学李祥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西部项目“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课题批准号:XMA190283)。课题组主要成员:韦心勤、王路路、刘前程、袁凤琴、魏宝宝、孙淳、吴倩莲、李紫月、杨秀伟。

一、内容与方法

发展是解决我国民族地区一切问题的关键所在,教育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作用,始终处于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长期以来,受利于国家政策支持、教育对口支援和地方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民族地区教育“跨越式”发展成效显著,但是,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是过程性和历时性的,不同时期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诉求虽有延续性,但也有阶段性差异,随着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进程加快,教育发展取得巨大成效,民族地区“上好学”的教育高质量发展诉求逐渐增多,民族地区自身发展动力、能力和条件短板开始凸显,“我能发展”、“我有机会发展”成为新发展格局下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更高追求目标。我们认为,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是后发型现代化,不能走简单与东部教育发达地区进行模仿、追赶或者跨越的同质化、单向度教育发展道路,无论从地方实践、政策响应,抑或学界研究来看,内生发展已经成为满足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多元、优质、公平的高质量需要的必然选择,但如何推进和实施值得我们深入进行研究和讨论,与此同时,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定位,这必将对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目标、内容、方式等提出更高要求,对民族地区教育自我发展能力培育产生更为重要影响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反映到教育领域就是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现实需求与教育资源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激发人民群众发展教育的内在动力和能力。

本研究基于教育高质量发展时代背景,紧紧围绕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这一核心命题,从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问题的产生、实践、成效和路径等层面出发,形成对高质量发展话语下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主体、过程、目的等多角度的整体认识,内容涉及以下方面。

第一,通过理论维度分析,我们理清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历程的基本线索、主要问题、学理基础,形成了对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的理性认识。在这一部分,我们主要讨论了四个基本问题,首先是分析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的问题生成,提出其逻辑起点是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需要,立足于此展开讨论了民族地区“我要发展”的教育发展意识较片面、民族地区“我能发展”的教育发展能力不充分、民族地区“我有机会发展”的教育发展条件有短板三个现实难题;接下来,我们对内生发展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大体介绍,并从民族学、教育学角度提出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的理论特性,在此基础上最终形成了对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的基本理解,这个部分最为核心的是将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基本内涵理解为:以民族地区人民群众为实践主体,民族地区教育资源和文化背景为实践基础,自我教育发展能力提升为发展目标的内生力培育过程,呈现为思想内聚力、能力发展力、环境适应力、制度变革力四种形态。并立足于此,对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的要素进行了深入阐释,提出内聚力凸显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的思想观念、发展力构成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的参与能力、适应力强调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的环境关系,以及变革力奠定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的制度支持四个主要观点,内聚力是回应的“我要发展”问题,发展力是回应的“我能发展”问题,适应力和变革力分别从发展条件和发展权利角度讨论的是“我有机会发展”的问题。理论维度分析的最后,我们从价值选择、合法性、有效性三个角度展开了对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的价值分析,对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的价值定位进一步明确。

第二,通过实践维度考察,我们揭示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从“要我发展”到“我能发展”,再到“我有机会发展”的实践方式,归纳出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作为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性、可行性和必要性。研究主要讨论了五个问题,从内聚力角度分析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的思想基础,这个部分充分考虑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地区文化传承与创新等现实问题对思想内聚力的影响,进一步分析当前民族地区“我要发展”的思想形成现状及其特点;从发展力角度分析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的能力结构,这个部分通过对民族地区教育自我发展能力的构成要素及其联系的确立,进一步调研发现当前民族地区教育自我发展能力的优势及其不足,为明确培育发展力的重点施力方向提供实践支撑;从适应力角度讨论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的环境变化,阐明高质量发展语境下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内外部条件、机遇和挑战,充分论证了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诉求的现实原因,并讨论其实践的宏观境遇;从变革力角度讨论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的政策实践,通过对民族教育相关法律、教育对口支援政策、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规划等若干政策文本现状分析,围绕“有机会发展”的权利保障问题挖掘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的制度保障现状;研究最后对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的实践成就与经验进行归纳总结,既提出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的教育基础,也充分挖掘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的已有成就和实践短板,为展望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未来图景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提供有说服力的数据。

第三,通过展望维度构想,我们展现了新时期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主要诉求和关键挑战,从而凝练出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的策略前景。这一部分由两章构成,一方面讨论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的图景与挑战。这部分主要涉及两个基本问题,即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图景是什么和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的主要挑战是什么。我们提出,《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作为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纲领文件,为我们勾勒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未来图景,当前,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是影响我国教育发展整体水平提升的短板和难点。《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提升民族教育发展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进一步强调要“加快发展民族教育”,对新时期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研究提出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应结合自身教育实际,走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教育内生发展之路,因此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的未来图景是具有现代性与民族性特征的教育现代化。研究同时认为,实现具有内生发展特性的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会面临诸多挑战,主要表现为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是区域性问题、综合性问题、可塑性问题和发展性问题四个方面。另一方面,研究立足于未来图景,充分依据理论篇和实践篇所讨论的理论观点和实践证据,提出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的推进策略,其核心在于思想内聚力、能力发展力、环境适应力、制度变革力四种形态的实现方式,研究提出了四条推进策略,即催新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思想观念,强化有意愿发展的内聚力;培育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主体参与能力,提升有能力发展的发展力;夯实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物质基础,改善有环境发展的适应力;优化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制度支持,保障有权利发展的变革力。同样的逻辑,强化有意愿发展的内聚力解答了“我要发展”问题,提升有能力发展的发展力解答了“我能发展”问题,而改善有环境发展的适应力和保障有权利发展的变革力分别从发展环境和发展权利角度回答了如何实现“我有机会发展”的条件问题。
   
二、结论与对策

(一)主要结论

第一,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命题是建立在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追赶、跨越等话语体系之后,随着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诉求的产生而生成的。我们应以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诉求为逻辑起点,从思想、能力和条件三方面探讨新时期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所要解决的关键难题。高质量发展话语下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的价值分析,是从人的发展为分析尺度,思考教育在促进人与人的公平自由关系、教育与经济的相互促进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中所产生的对发展的人文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追问,体现的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第二,我们可以将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基本内涵理解为:以民族地区人民群众为实践主体,民族地区教育资源和文化背景为实践基础,自我教育发展能力提升为发展目标的内生力培育过程,呈现为思想内聚力、能力发展力、环境适应力、制度变革力四种形态。这一内涵界定既回答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谁来发展”、“为何发展”、“发展什么”的实践难题,也回应了思想(认同)层面的“我要发展”、能力(参与)层面的“我能发展”、条件(资源与制度)层面的“我有机会发展”三个维度的构成要素。

第三,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立足民族地区人民群众这一实践主体,其基本内涵可以提炼为“1+4”五力模型。“1”是指以教育内生力培育为核心目标,“4”是为了实现这一核心目标展开的思想内聚力、能力发展力、环境适应力、制度变革力四个要素。其中,内聚力凸显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的思想认同,发展力构成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的参与能力,适应力强调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的环境生成,变革力奠定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的制度支持,它们在实践层面有着不同的境遇。

第四,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成效显著,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所带来的最直接影响是教育公平内涵的丰富和演变,这需要通过内生发展得以实现,因此内生发展也就成为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特性,内生发展从更均衡、更可持续、更全面、更创新多重维度展示了其促进新时代民族地区教育公平的应有作用。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的未来图景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紧密相连,其存在的主要挑战是四个方面,即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是区域性问题、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是综合性问题、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是可塑性问题,以及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是发展性问题。

第五,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是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从“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再转化到“我能发展”和“我有机会发展”的必然诉求,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应该紧扣内生力培育这一核心目标,着眼于思想内聚力、能力发展力、环境适应力、制度变革力四个内生发展要素,形成民族地区有意愿发展、有能力发展、有环境发展、有权利发展的教育自我发展内生力,有效回应发展的思想、能力和机会三大难题,满足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需要。

(二)主要建议
1.有意愿发展的内聚力:催新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思想观念
有意愿发展是思想内聚力,解决的是不愿发展的思维定势和心智模式问题。针对民族地区“我要发展”存在的片面发展观念,需要基于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辩证统一的关系认识,更新其教育内生发展的思想观念,强化发展意愿的内聚力。一是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立体化”教育体系。一方面,厘清其情感共鸣的学理基础、创建情感共享的体验内容。另一方面,搭建情感交流的表达平台,进而强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这一基本认识及其参与其中的时代使命。二是建立分层激励机制精准激活民族地区教育自我发展内生动力。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动力缺乏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总体可以分成物质动力制约、精神动力缺乏和能力自信不足三个层次,需要建立分层激励机制精准激活内生动力。
2.有能力发展的发展力:培育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主体参与能力
发展力指向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的参与能力,从参与需要看,就是要提升自身资源的利用力和外界资源的转化力。一是提升自身资源的利用力。立足参与能力的“发展力”最核心的就是要提升自身资源特别是自然、文化资源的利用力。包括提升集聚能力、提升利用能力、提升创新能力、提升协同能力四个方面。二是提升外界资源的转化力。内生发展语境下对待外来教育支援,更强调对其进行转化能力的培育,实现赋权增能,这种转化力主要涉及三个要素,即技术转化力、人才转化力、资源转化力。
3.有环境发展的适应力:夯实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资源基础
条件上“有机会发展”体现在资源上是“有环境发展”的适应力,这是“有机会发展”的资源基础诉求,解决的是游离环境之外的目标偏离问题。一是夯实物质资源基础。这包括越是经济发展滞后的地区,越应该把教育优先投入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优先考虑事项;根据不同学段教育、城乡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实际,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充分挖掘自身资源潜力,激发市场主体参与活力,实现物质资源充分而有效的供给。二是夯实文化资源基础。一方面,明确民族文化对于学校教育的最重要功能是促进人的发展;另一方面,形成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家校社协同机制。三是夯实人才资源基础。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需要丰富而优质的人才基础,这既强调民族地区教育人才的培养规格、结构不仅要符合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需要,还强调适度超前发展,引领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未来教育人才需要。从办学层次看,民族地区需要夯实的人才资源基础分为高层次人才、基础教育师资和民族地区社会师资三类。
4.有权利发展的变革力:优化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制度支持
条件上“有机会发展”体现在制度上是“有权利发展”的变革力,这是“有机会发展”的法治诉求,解决的是民族地区平等参与、民主参与的依法赋权问题。参与能力要通过参与机会得以实现,而保障参与机会最有力的路径就是建立健全民族教育法律法规,推进民族地区教育治理法治化,为保障不同主体参与机会权利提供权威制度支持。保障有机会发展的制度变革力,核心是明晰责权利关系,实现赋权增能。一是建立健全民族教育法律法规。一方面,推进中央层面民族教育立法工作;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民族教育地方立法和执法。二是推进民族地区教育行政体制改革。只有通过治理体制机制改革,明晰不同主体权责利边界和内容,精准对接政策支持,才能形成基于不同主体能力需要的多元治理结构。我们要进一步理顺政府主体在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中的权责利,发挥好学校、社会组织、市场主体等多元主体参与活力,以及结合政策后发优势,构建“需要-援助-内化”的高质量援助体系。

主办单位: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中路46号 邮编:100088 电话:(010)62003307 传真:(010)62003859
技术支持:教育部教育信息中心
京ICP备1002840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