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一带一路”人才供给侧的跨文化通识教育实践研究
来源: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发表时间:2023-02-27 阅读次数:6506 作者:王飞凤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王飞凤主持完成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一带一路’人才供给侧的跨文化通识教育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DIA190420),课题组主要成员:黄欣、徐腾飞、倪淑萍、张婷、唐金花、赵舒逸、章文君、王艳华、张蕾。 一、内容与方法 (一)主要内容 1.浙江服务“一带一路”人才需求现状的调查研究。 2.“一带一路”人才需求的知识结构与职业能力的调查研究。 3.跨文化通识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 4.通识教育课程差异化的教学方法研究。 5.通识教育课程多样化的教学评价研究。 6.跨文化通识教育实践能力研究。 (二)主要方法 1.文献法。本课题的关键词有一带一路、战略人才、通识教育等,有大量的文献与这些关键词相关,对文献的梳理进而借鉴是很有必要的。 2.案例分析法。我国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历史虽然不长,但很多本科院校在通识教育取得了不少的成功案例,本课题根据研究需要选择了一些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3.调查研究法。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在课题前期,针对政府部门、公司、企业等范围开展问卷调查,获取第一手数据资料,使构建的跨文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尽可能合理、适用。而体系的实效性如何也需要实证研究,获得有效数据进行佐证。 4.实证研究法。课题不仅构建基于“一带一路”人才供给侧的跨文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同时在承担单位进行实证研究,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5.理论分析法。本课题用到的理论有人才需求、通识教育理论等。 6.数学工具法。本课题在调查研究中利用了卡方检验交叉分析。 二、结论与对策 (一)调研了浙江服务“一带一路”人才需求的现状。 调查浙江现有 “一带一路”人才的数量、结构与层次;浙江“一带一路”人才供给主体情况;浙江“一带一路”人才需求的核心素养、知识和能力。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三点建议: 1.融合发展“一带一路”高校联盟。各高校有必要与沿线国家进行校际交流、智库共建、科研合作和文化沟通。 2.构建“一带一路”人才培养的跨文化通识课程体系。“一带一路”人才最基本的知识能力和素养是:了解沿线国家的国情和文化、具备“外语+专业”、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国际化视野,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和写作技能,因此跨文化通识课程体系须涵盖如跨文化交际、小语种、沿线国家的文化、装备制造类等行业英语、涉外文化礼仪等相关的课程,满足“一带一路”人才发展的要求。 3.创新“一带一路”人才的培养模式。(1)差异化的课程教学方式。针对不同类别的跨文化通识课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可以采用案例教学,对装备制造类等行业英语可以采用项目化或成果展示的方法,对口语写作等课程课设置相关情境,模拟练习。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采用慕课微课等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法。(2)多样化的评价方式。面对不同类别的跨文化通识课程可以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要提高对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的重视,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和考核,特别要弱化闭卷考试。教师应该结合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表现出的兴趣和特长,因人而异,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对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发展潜能、个性特质和价值观等进行综合性评价。(3)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活动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了解和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环境,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和交际的机会。 (二)分析了“一带一路”人才需求的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特征。 项目组调查了涉外企业对“一带一路”人才的需求,发现: 1.单位聘任人才考虑的因素。依次是沟通能力、外语能力、专业能力、吃苦耐劳、解决问题能力、执行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环境的适应能力、了解沿线国家法律法规政策、了解沿线国家的宗教习俗等文化、风险防控能力、写作能力、国际化视野、社交礼仪、信息化能力及其他。 2.“一带一路”人才个人工作需求的知识与职业能力情况。“一带一路”人才工作中需求的知识,列前五位的是相关国家的语言和文化知识、专业知识、相关国家的法律法规、相关国家的风俗习惯、社交礼仪知识。“一带一路”人才个人工作中需要的职业能力位居前五的是沟通交流能力、专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不同类型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职业能力特征。“一带一路”管理人才的特征:前五位的依次是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外语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决策能力。技术人才的特征:前五位的依次是专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执行能力、外语能力。“一带一路”普通员工的特征:前五位的是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执行能力、环境适应能力。 4.影响“一带一路”人才职业发展的因素。位居前五的是文化冲突产生的误解、对相关国家的法律法规不熟悉、语言交流不顺畅、突发事件无法处理、不了解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5.个人提升的需求。个人培训的需求位居前五的是语言、专业能力、风俗习惯、法律法规、管理能力。对课程学习的选择,位居前五位的依次是语言类、文化类、法律法规类、人际沟通类、商务管理类。 (三)构建了对接“一带一路”人才需求的跨文化通识课程体系。 对接“一带一路”人才需求,根据“外语+技能+文化+实践”的指导思想,结合社会、国家、个人的需求,构建了“语言基础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语言实践类”五个模块的跨文化通识课程体系。模块一:语言基础类。包括大学英语,也包括阿拉伯语、德语、泰语、西班牙语等小语种供学生选修。模块二:语言技能类。包括英语词汇、应用文写作、交际口语等课程。模块三:语言应用类。包括装备制造类、现代服务类、生物医学类、工程技术类和人文艺术类等大类行业英语。模块四:语言文化类。包括欧洲文化、中亚文化、西亚文化、南亚文化、东南亚文化和非洲文化,也包括跨文化交际、涉外文化礼仪、世界人文地理等课程。模块五:实践类课程。实践类课程主要有外语大赛、社团活动、文化讲座、用英语讲中国故事、“一带一路”专栏等。具体课程如下: 语言基础类课程有线上和线下课程,以夯实语言基础为学习目标,满足生源差异的需求。同时提供实时的“定制化”的学习资源。线下课程教学内容由“交际+生活+国别文化”三个层次递进的模块构成。交际模块分为生活交际和职场交际,有购物、问路、看病、接待、求职、应聘等主题模块,学生可按自身英语水平和需求进行选择。生活模块由易到难,有校园生活、职场生活和经典阅读,学生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就业要求进行选择。国别文化设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泰国、印尼、以色列、沙特、印度等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历史传统、宗教等文化。国别文化的学习也与学生的地域发展、专业发展相结合,参考金华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情况,不同专业群学习对应的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历史传统、宗教等文化,满足学生专业、职业发展及兴趣爱好的需求。基础类课程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提高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增加文化内涵,并逐级向文化知识倾斜。语言技能类课程满足学生职业发展、学习兴趣的需要,教学内容主要是技能(口语、词汇、写作等)主题模块。以学生的职业发展和需求为基点,突出“学而能用”和“学以致用”,同时兼顾学生未来发展的“持续可用”目标,提高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如《应用文写作》主题有书信、通知、申请、邮件、传真、广告、备忘录、简历、应聘信等,具有相对固定的格式。语言应用类教学内容是行业或专业模块,将学生的语言学习与所学专业大类结合起来,满足学生就业或职业发展的需求。以工作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行业环境应用为主旨,培养学生职业英语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比如引进PVQC行业英语国际职业资格认证,将 PVQC国际认证的标准、内容、培训模式、考核有效地嵌入到课程教学中,构建“课证融通”的行业英语课程体系,实现课程教学与PVQC国际认证的深度融合,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国际化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语言文化类教学内容采用“文化模块”,课程设置按知识性、技能性和欣赏性等不同层次进行。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感知文化,在文化学习中运用语言,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包容性。同时帮助学生从批判的视角去理解语言的内涵,开阔眼界,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提高人文素养。 (四)形成了通识教育课程差异化的教学方法。 对接“一带一路”通识教育课程,采用基于SPOC的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模式,拓展教学时空、丰富教学手段。但“一带一路”涉及的国家地区众多,文化具有复杂性,有限的课堂教学无法全部覆盖,对此,可引入慕课教学等方式实现课堂的延伸。不同的课程类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基础类课程采用基于SPOC的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模式和多样化教学法。如移动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模式、分层教学法、任务教学法、能力本位教学法等。语言技能类课程采用情境教学法,以问候、购物、求职面试、商务谈判、邀请等的生活情境创设主题模块,体现情境的生动性、贴近性、丰富性和有效性。语言应用类课程采用能力本位教学法,以工作任务为切入点,结合行业英语模块、语言功能与职业实践,力求实现“教、学、做”的统一。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提供学生相关材料,通过翻转课堂达到学生的能力培养。语言文化类课程采用案例分析法,以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为目的,以跨文化对比和跨文化交际常识为内容,以文化对比、案例分析、辩论为主要教学策略,以体验式学习为主要学习方法,向学生提供相关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多元文化的魅力,帮助学生构建文化知识框架,培养他们的文化敏感性。 (五)建立了通识教育课程多样化的教学评价。 “一带一路”人才需求的跨文化通识教育课程教学评价,既关注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也注重语言文化的提升。基础类课程由“教师教学记录袋+学生学习档案袋+线上自主学习”构成。基于档案袋的形成性评价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估和评判,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法收集、综合和分析学生日常学习的信息,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和需求,着眼于学生潜力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一个不断自我完善与提高的机会,有助于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师教学记录袋不仅包括教师日志、课堂表现、作业统计、学习合约、成绩统计,以及学生日常的学习活动记录等等,还涉及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计划、学习意志等。学生学习档案袋指学生的学习日志,包括学习内容、学习成果,遇到的问题及学习体会和反思等。线上自主学习包括利用网络平台学习或手机app学习获得的所有单元成绩。同时建立合理的英语证书体系,有效引导学生考取应用型、职业型英语证书。 语言技能类采用“小组展示+主题任务”评价方式。技能类课程强化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与评价。“小组展示”的操作方法是:教师提供评分标准(含幻灯片内容,幻灯片制作,口述语言,与观众互动及综合效果五个方面),由其余组给展示组评分,取其平均分为小组展示得分,展示组也需进行口头自评,但不计分。一学期每组学生需参与两轮展示。“主题任务”的操作方法:设定情境任务,让小组同学在相对真实的环境中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共同完成任务。比如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兴趣并与教师沟通,先确定题目,后搜索信息,再制作成幻灯片,最后口头展示成果。 语言应用类课程采用“项目化评价+多元评价”评价方式。应用类课程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完成实际任务。课程的评价标准为:理论和实践能力、建立持久有效的解决办法和展示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判断的能力、考虑社会道德因素的能力等。评价本着能力、知识和素质三方面原则。在学生分组完成汇报后,老师对学生的表现做出总结,指出英语口语表达方面的错误,并强调态度、创新能力及协作能力。各小组的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对其他组成员的表现进行点评。这样的考核有助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找出差距。 语言文化类课程采用“角色扮演或情景剧表演”评价方式。学生通过体验角色、换位思考构建对语言文化的理解,实现语言与文化素养的双重提高。可以采用以下评价方式:(1)角色扮演、情景剧表演,以 8-10 人为一个小组,剧情为日常生活、娱乐休闲、新闻采访、商务交际等,学生自己课后准备素材,排练,时间不超过 15 分钟。教师进行现场点评并打分。这种考核方式不仅要求学生查找大量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个性化发展能力,同时还要求团队合作,同心同力。同时,多个团队同场竞技,形成竞争,容易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2)论文。要求学生就自己最感兴趣的方面写一篇中西方文化对比研究的论文。 (六)开展了跨文化通识教育实践。 跨文化通识教育实践,主要有外语大赛、社团活动、文化讲座、用英语讲故事、“一带一路”栏目等活动。1.外语大赛。大赛有朗读、词汇、书法、写作、演讲、歌曲、配音、话剧等一系列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文化的熏陶,锻炼语言实践能力。2.社团活动。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根据国别或地区划分为几个模块,一个社团分别负责一个模块,利用图片、海报、PPT、微视频等对该国家或地区进行介绍,增强学生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了解。搭建英语沙龙,定期举办“外语学习活动月”,包括经典阅读、百人晨读、节日文化共赏、看电影学外语等,营造语言学习氛围,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综合能力。3.文化讲座。邀请校内外专家、出国交流生定期为学生开设各种文化专题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思辨能力。4.用英语讲中国故事。让学生用英语讲中国传统节日和成语故事,如七夕、中秋、春节、对牛弹琴、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提升学生文化传播的兴趣、意识与能力。5.“一带一路”栏目。利用微信公众号介绍俄罗斯、伊朗、印度尼西亚、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塞尔维亚等国家的政治、经济、宗教、贸易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