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研究
来源: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发表时间:2022-12-31 阅读次数:7444 作者:李政涛
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大项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研究”(课题批准号:VAA190001)。课题组主要成员:黄书光、王枬、廖婧茜、李云星、李栋、李庆久。 一、解决的主要问题和难题 1.问题 课题成果基于“中国特色” 、“理论” 和“体系”等关键词,围绕“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办什么样的教育、为谁办教育、怎么办教育”等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和重大问题,努力形成整体性的理论分析框架,重点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来、有何用、往何处去、有何国际贡献与如何传播”等核心问题。 2.难题 以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为核心,着重解决如下难题,力求做到整合融通。 其一,政治、意识形态与教育理论的关系。 其二,教育政策、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 其三,传统教育理论与当代教育理论的关系。 其四,中国教育理论体系与国外教育理论体系的关系。 二、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形成“专题研究+案例研究”的内容框架。 1.专题研究 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来”、“有何用”、“往何处去” 与“有什么国际贡献?” 等核心问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与原创成果针对“是什么”和“为什么”, 从“大体系” 与“小体系” 两个层面, 理解和挖掘探究作为独特话语体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 “大体系”包括核心体系、基础体系、作用体系和拓展体系等; “小体系”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学派、代表人物的思想成果体系,例如,孟宪承、刘佛年、王道俊、王逢贤、陈元晖、叶澜教育思想及理论体系。二者既各有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原创成果,也有内在关联,全面呈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整体面貌。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要素与整体构成针对“是什么” 和“为什么”, 从概念体系、价值体系、目标体系、范畴体系与方法体系及其相互关系的角度出发,挖掘该体系的核心要素,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话语体系”的整体构成。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历史演变与生成基础针对“怎么来”, 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创生源泉,既追溯至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思想源头,也要探究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中国化历程。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历史演变,探究其生成的“社会特色基础”、构筑的“理论特色基础”,形成的“政策特色基础”,并挖掘“文化特色基础”。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与教育实践改革针对“怎么来”和“有何用”,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与教育改革实践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凝练已有本土教育实践智慧的内核与特性的基础上,明晰何种教育理论可以引领教育实践?以及教育实践朝着什么方向改革与发展,实现“教育强国”的发展目标。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国际贡献与传播针对“有何国际贡献”和“如何传播”,以不同教育理论体系的国际比较为基础,将该体系放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教育理论共同体”的背景之下,放在世界普遍关注的教育实践问题和教育理论问题的背景下,彰显中国特色、中国话语和中国贡献。 2.案例研究 针对“有何典型案例”, 形成两类案例研究成果。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理论案例研究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建构中生成的中国学派,如“生命·实践”教育学为典型理论案例,展开深入探究。 一是以“生命·实践”教育学创始人叶澜的教育思想为思想个案,分别从概念生成、理论与实践转化、教育价值、学校改革、教师发展、终身教育等角度,进行专题式系统研究。 二是以“生命·实践”教育学学派为理论个案,探究其原创性品质、中国立场、形成历程、中国传统和独特价值,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当代典型个案。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案例研究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引,从“立德树人”、“五育并举”、“教育综合改革”等维度,选取、梳理与总结中国基础教育典型案例, 这些案例都体现出了中国特色主义教育事业的实践智慧及其与理论的内在关联。 (二)研究方法 综合采用研究现状评估、原始资料收集、比较分析与理论研究、决策咨询研究和典型个案的深度研究等方法。 三、结论与对策 (一)研究结论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是历史、理论和实践逻辑的融合体现 历史逻辑是指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理论基因,承前启后、兼容并蓄,指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论逻辑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毛泽东教育思想、 邓小平教育理论、习近平重要教育论述等,充实完善理论内涵,奠定理论创新的基石;实践逻辑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坚持党的领导,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实践反哺和滋养教育理论。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包括概念体系、价值体系、目标体系、范畴体系和方法体系 这些体系是对“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根本问题,所提供的整体性结构化的“中国答案”。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概念体系 主要包括“中国”、“中国特色”、“理论”、“教育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等。“中国”,指向一种“态度”“立场”“视角”“方法”和“典范”;“中国特色”,指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理论”和“教育理论”,它们共同内含了一些根本性的核心假设,涉及到关于人的假设(培养什么人)、关于目的的假设(为谁培养人);关于知识的假定(给人什么最有价值的知识,与“怎么培养人” 相关)。“体系”,是指核心要素和整体结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指在全面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实践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带有普遍性的关于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系统认识与总结, 包括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一系列带有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包括“核心构成”与“内在逻辑”、不同发展阶段的核心主张、各种基础体系、实践转化体系、传播体系及其相互之间的结构性关联构成的整体等部分。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价值体系 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九个坚持”为教育事业发展的价值引领,来明晰教育发展的“中国之路”;以“人民性” 和“国家性” 为教育事业前进的发展理念,来澄清教育发展的“中国之理”;以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教育改革、依法治教、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为教育事业治理的方法引领,来阐明“办人民满意教育”的“中国之治”。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目标体系 凝练中国特色,即凝练这一理论体系独具中国特色的实践逻辑、理论逻辑、政策逻辑和文化逻辑;推出中国原创,即推出中国原创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实践范例;形成中国体系,即形成表达中国教育本体论、价值论与实践论的中国体系;服务中国实践,即为中国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提供高质量的知识供给;提升中国影响,即以格局提升与优势挖掘而做出世界贡献、赢得世界认可。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范畴体系 以“培养人”为核心宗旨,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等与“培养人”相关的根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范畴体系包括:教育任务理论、教育治理理论、教育改革理论、教育民生理论、教育战略理论、教育动力理论、教育开放理论和教师发展理论等。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方法体系 在指导思想层面,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指导;在理理关系层面,从古为今用和洋为中用两方面论述“融通古今中外”的方法论;在理实关系层面,从面向中国实践和预测未来趋势的理论建构两方面论述“理实交互生成”的方法论;在具体问题层面,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动态开放分析、多元综合分析三方面论述“具体开放综合”的方法论。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 的形成依靠“多元基础”,包括:理论特色基础、政策特色基础、社会与文化特色基础 (1) 理论特色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思想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毛泽东教育思想、邓小平教育理论,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重要教育论述等。 (2) 政策特色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政策基础,有着鲜明的价值导向,一是人民导向: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办教育,满足人民需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二是国家导向:为国家办教育。新中国成立以来, 先后形成了“科教兴国”战略、“双优先发展战略” , 即国家优先发展教育、教育优先满足国家发展需要;三是政治导向: 特别强调党的领导, 高度重视思政课与德育工作。 (3) 社会与文化特色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根本任务是落实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之人。 “立德树人”思想来源于马克思主义人学基础, 立足中国传统文化根脉,从“做圣贤” 到“育新民” ,从“明人伦” 到“新民德” , 继承新民主主义立德树人事业, 在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坚持立德树人事业的回归与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内在动力是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激发教育事业的生机活力。 新时代教育改革创新的实践方略包括教育供给侧改革,教育治理现代化、教育法治化改革、教育评价科学化。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向世界传播中国教育思想和理论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国际贡献 在实践的意义上,这一贡献表现在为面对全球普遍性的教育问题,例如,培养什么人、 怎么培养人的问题,针对国际共性的问题, 如“教育公平”这一难题,既拿出了中国实践方案,在中国得到了智慧的解决,也呈现了中国理论方案,从而丰富了世界教育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国际传播 为提升国际贡献的显示度、认可度和传播度, 首先要生成有世界胸怀、 国际视野和全球思维的原创性教育理论,提供满足世界需要和解决国际教育问题的建构性实践路径, 发布符合国际学术规范和表述逻辑的体系化学术成果。 其次,要积极参与、组织全球治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以及世界教育共同体建设。再次,要善于设置国际性议题,积极参与国际教育研究和测评项目,提升中国教育理论在世界范围的认可度、认同度或增强在世界范围内的讨论度,逐步增加自己在全球教育理论中的话语权。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原创成果以我国当代本土教育学派为典型代表 以叶澜为代表的我国本土教育理论研究者, 经过近 30 年理论与实践交互生成, 创建了中国本土的教育学派——“生命·实践”教育学派,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原创成果的典型代表。叶澜教育思想及其创生的教育理论,既是“生命·实践”教育学思想体系和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也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其“原创性”体现在其中国立场、中国传统和中国气派等方面。 (二)对策建议 1.坚持党的领导,以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推动理论体系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色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基础。持续和深入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有利于理论体系建设,也是理论体系不断发展创新的必由之路。一方面,回顾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重要教育成就和经验,奠定了教育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另一方面,学习最新的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为理论体系创新做好学习准备。 2.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重要教育论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建构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的相关研究。通过建立相关研究机构、组建专职研究队伍和设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等方式持续推进。 3.协同“小体系”与“大体系”,丰富理论体系内涵 我国本土教育思想和理论有着悠久历史与传统,当代也产生出诸多教育理论,在学科层面,包括教育学中国化成果和中国教育学。在“生命·实践”教育学之外,主体教育理论、情境教育理论等,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属于“小体系”。如何从“小体系”变为“大体系”,如何协同“小体系”与“大体系”,成为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重要方式。注重理论体系建设,将教育思想转化为教育理论,再建构教育理论体系。 4.交互理论与实践, 建构“中国特色” 理论的转化机制 首先,以中国教育实践为旨归的中国特色理论,既要保持其理论本色,以观念输入的方式使之成为教育相关主体的价值共识,又要不断突破, 以“理论下沉”的方式实现理论之于实践变革的解释力与引领力。其次,要以全新的组织力量与制度化的联结,以形成各个教育主体之间的合力,推进教育理论的更新迭代,为观念输入和理论下沉的持续推进提供重要平台与制度保障。最后,建构与理论相适配的教育文化形态,通过文化的浸润与转型实现教育理论与实践整体性变革, 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由一种外在的理论性的认识转变为日常化、常规化,从而融入主体内外精神生活的全部。 5.溯源开来,探索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前进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具有丰富的思想来源与生成基础。其中,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思想源头,其中国化历程及理论成果直接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建构的战略决策、价值旨趣、根本任务、内在动力和方向使命。基于历史维度,从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源头、中华本土教育文化根脉百余年来社会变革中的教育需要等不同层面,综合考察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动态生成、内在结构和发展路向,深入探索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前进方向。 6.提升国际贡献与传播,增强“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的国际话语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作为奠基、浸润、服务于中国大地和中国文明,扎根于中国教育实践,不仅是“在中国、为中国、属中国”的教育理论,同时也是“在世界、为世界、属世界”的教育理论,为世界教育理论体系贡献了“中国经验、中国视角与中国风格”的教育理论与教育经验。在提升中国教育学国际贡献的此基础上,通过吸引国际学界研讨中国教育学派、设置世界性的教育议题、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等方式,不断扩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国际传播的路径并构建起国际传播机制,提升“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的国际话语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