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设置 通知公告 管理规章 项目申报 立项数据 成果管理 经费管理 选题征集
 重大项目 优秀成果 年度项目 各地规划 专家数据 教科动态 资料下载 相关链接
2024-11-10 星期日
当前位置:主站 - 优秀成果

共同形成性评价的理论与技术研究

 来源: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发表时间:2022-04-29   阅读次数:6880   作者:邵朝友

    温州大学邵朝友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共同形成性评价的理论与技术研究”(课题批准号:BHA190153),课题组主要成员:王永固、左伍衡、朱伟强、韩文杰、杨澄宇、应晓华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1.共同形成性评价的基本理论研究。从评价理论、心理测量理论、课程与教学论等出发,结合现行各学科课程标准,寻找共同形成性评价的深层理论支撑。这部分研究内容包括:(1)从活动理论视角探索学习发生的内在机制,构建共同形成性评价的学习理论基础;(2)建构共同形成性评价的组织理论,吸收系统管理理论中的群体行为学和团队发展理论等理论,最后聚焦于学习型组织视角探索共同形成性评价的组织理论基础。
    2.共同形成性评价的实施框架研究。通过这一部分研究,主要回答两个核心问题:(1)当前存在哪些典型的共同形成性评价实施框架;(2)如何为共同形成性评价提供一个结构化的实施框架。共同对比分析、总结归纳建构本土化的实施框架。实施框架包括许多技术,前者为后者提供总体架构,后者为前者提供实施工具。
    3.共同形成性评价的实施技术研究。通过这一部分研究,主要想回答实施框架需要哪些基本技术。应该说在实施过程,涉及许多技术,本研究主要聚焦于:(1)如何解读课程标准?(2)如何开展逆向单元设计?(3)如何组织听评课活动?(4)如何实施评分工作?(5)如何处理评价结果?
    4.共同形成性评价的案例研究。这部分将运用前述两部分研究成果,选取数学学科开展实践研究,其主要目标是:怎样共同形成性评价的实施框架与技术开展案例研究。具体说来,这部分需要回答:如何进行案例开发设计?如何进行案例开发与反思?如何进行案例开发成果总结与处理?
    (二)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的选择并非完全取决于研究问题,选择研究方法至少需要考虑以下三个因素:第一,研究方法与研究问题是否匹配;第二,如果满足第一个条件,还需要考虑研究方法是否可行,特别是研究时间与经费、研究的外在支持条件;第三,达到上述两大条件后,仍需考虑研究者是否有能力应用被选择的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取了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访谈调查法,下文对这四种方法分而叙之。
    1.文献研究法。本课题为了厘清共同形成性评价、共同形成性评价知识基础、共同形成性评价实施框架与技术等关键议题,分析了相关议题的国内外文献,尝试回答了共同形成性评价的理论问题,进而为本课题奠定知识基础。
    2.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关注实践,重视对实践问题的改进以及在解决问题中的实践智慧,同样也重视行动中的规范。本研究具体操作包括:(1)确定相关技术需要探讨的问题。可对此做简短的文献综述,如已有研究对这个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已解决到什么程度,还有哪些有待研究的问题;(2)相关技术行动研究的展开。这包括:报告该研究的时间、地点、参与者,具体的改革措施;说明收集资料或解释资料的工具;解释上下轮行动研究之间的关系;(3)与参与教师讨论研究结果,形成最大共识。
    3.案例研究法。本研究采取探索性案例研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本研究在总结、建构出相关理论与技术后,需进入现场尝试或试验,这种试验性探究本身就是理解的深入;二是探索案例开发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为后续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与实施建议。由课题组成员与中小学一线教师组成“研究共同体”,开发、搜集、分析、升华实践中的相关案例,运用共同形成性评价实施框架与技术开发具体案例。
    4.访谈调查法。该研究过程将访谈多位参与案例的教师,分析整理访谈内容,然后归纳出若干制约共同形成性评价的因素。这些因素将构成研究建议的重要内容。
    二、
结论与对策
    (一)
研究结论
   
1.
共同形成性评价的基本理论研究。通过国内外文献分析,研究发现:(1)活动理论能为共同形成性评价运行机制提供适切视角,知识运行是共同形成性评价活动系统的核心,它体现为知识的产生、流动与类型转化;中介为知识运行提供载体,在共同形成性评价中尤以心理工具的表现形式最为突出;生产、消费、交换、分配四个子系统是共同形成性评价的构成,它们刻画了共同形成性评价的具体运作。(2)学习型组织则侧重于从组织角度为共同形成性评价提供适切的视角,从专业学习共同体、专业学习共同体的运行、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管理与发展解释了共同形成性评价的组织运作。
    2.
共同形成性评价实施框架研究。研究发现:(1)共同形成性评价有着不同实施程序,但都从单元设计出发;关注标准、教学、评价的一致性;基于目标设计评价与教学;强调团队合作与教学改进;基本包含确定目标、设计评价、数据分析、改进教学等关键环节。(2)根据理论分析与实际需要,可从进行课标分析、学情分析、教材分析后解读单元所需课程标准、撰写单元学习目标开始;研发单元前后测问题及评分指南-处理前测评价结果;研制单元教学方案;开展听评课;研讨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问题;改进后测评价设计;处理后测评价结果。
    3.
共同形成性评价的实施技术研究。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发现:(1)共同形成性评价的实施需要攻坚技术,这至少包括五个关键技术,分别是:如何解读课程标准;如何设计逆向单元方案;如何组织听评课活动;如何实施评分工作;如何处理评价结果。(2)每个技术都包含着基于目标、实现目标、教学、评价的一致性,它们都具有自身明确的知识基础与实施要求。正是这些技术的应用才能实现学生的发展。
    4.
共同形成性评价的案例研究。基于上述理路基础、实施框架及技术,本课题深入一线学校,开展案例研究。研究表明:(1)共同形成性评价对于学生学业成就和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课题组提出的实施框架和技术能得到教师较好应用,具有较好操作性;(3)共同形成性评价能很好地连结了课程标准、教学设计、评价实施、听评课等诸多教师日常专业实践;(4)共同形成性评价还需要更多的关注与支持,需要深入细致地加以探讨。
    (二)
对策建议
   
1.普及共同形成性评价的知识:共同形成性评价有别于形成性评价,需要以教研组为单位实施,而且涉及了诸多因素,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具有较大挑战性。但如果从效果来看,共同形成性评价能极大促进学生和教师发展,付出如此大家亦是值得的。在这方面,教育管理主管部门需要加大宣传、各地市教育部门要切实加大对一线教师在这方面的培训。必要时候可以成立一个共同形成性评价培训专家团队,对学校和教师进行长期有规划的专业培训。
    2.引入共同形成性评价于学校校本教研:众所周知,学校是培育教师专业发展最为重要的场所,要开展共同形成性评价,学校本身做出努力,尤其在校本教研中,引入相关话题,引导教师关注这方面知能。必要时,学校在教师考评中,增加这相应考核内容,从而让教师更加重视这部分内容。同时,尽可能加大学校与外界专家进行深度合作。可以预测,学校将为此付出一定时间和成本,但共同形成性评价实质涉及了教学最为根本的内容,完全可以把之前一些教学和评价项目整合起来,从而避免时间和精力付出的加重。
    3.创设勇于改进的学校文化:评价很难,共同形成性更难,共同形成性评价在某种程度上改进的文化。对于学校而言,实施共同形成性评价是项变革。变革从来都不只是一个事件,而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要求领导者能够带领大家建设学校文化、迎接新挑战的准备。实践表明,变革达需要得到优质的管理和领导时才有可能会发生。因此,需要营造校内文化,做好自我反思、选择适当时机、保持持续关注、建立人际关系。同时,也需要发展校外文化,做好争取社区领导支持、扩展人际网络、加强与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宣传先进的改革事迹。


 

主办单位: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中路46号 邮编:100088 电话:(010)62003307 传真:(010)62003859
技术支持:教育部教育信息中心
京ICP备1002840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