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建设研究
来源: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发表时间:2022-02-28 阅读次数:19953 作者:王光明
天津师范大学王光明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建设研究”(课题批准号:AFA170008)。课题组主要成员:吴立宝、康玥媛、卫倩平、张永健、廖晶、杨蕊、张楠、赵婧、黄友初等。 一、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1.总体研究框架 根据课题综合性研究定位,依据“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是什么、现状怎样、如何建设”的逻辑主线,沿着“理论与经验研究——测评研究——建设研究”的研究路径展开。总体框架由四部分组成: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发展机理研究、优秀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发展的经验研究、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发展的测评研究、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发展的建设研究(主要包括政策研究和组织文化研究)。 2.子课题构成 课题研究按照“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是什么、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现状怎样、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如何建设”的逻辑主线,沿着“理论与经验研究—测评研究—建设研究”的研究路径展开。将课题分解为:子课题1 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发展机理研究、子课题2 优秀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发展的经验研究、子课题3 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的测评研究、子课题4 研究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发展的政策研究、子课题5 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发展的组织文化研究五个子课题。其中,子课题1、2回答“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以及建设的机理和经验是什么”,子课题3回答“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现状怎样”,子课题4、5分别从政策与组织文化回答“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如何建设”。 (二)研究方法 1.质性研究方法。采用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以NVivo作为质性分析工具,通过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选择编码,探索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发展的过程中重要的、共性的、规律性的宝贵经验,尤其是优秀教师,萃取国内外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建设中的关键节点及相互关系,进一步归纳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的构成要素、形成和发展的相关因素。 2.比较研究方法。采用比较研究方法,对不同国家教师政策进行对比分析,理清不同国家当前关于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发展的政策特点与普遍规律,探寻国际教师政策发展的共同趋势;选取代表性国家及国际组织,梳理其对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建设评估的基本理论、评估体系、治理机制、运行机制、制度政策、评估方法等方面的事实经验。 3.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针对不同研究内容选择不同调查对象,征询关于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要素的主要观点,了解促进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发展的政策需求以及现有相关政策的落实情况,了解不同组织成员对指向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发展的组织文化认识情况,构建和验证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建设评估的指标体系,并在不同省市进行大规模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调查。 访谈法。对来自世界各地的教育学专家、教育行政管理者、教研员、一线教师等进行深度访谈,更为深入的探寻关于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的构成要素、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关于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建设的相关问题。 4.德尔菲法。给出优秀教师的遴选标准,确定影响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发展的组织文化的关键因素,获得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建设评估指标的集中认识等,研究内容均采用函询的方式,经过“匿名征询专家意见—归纳统计—匿名反馈—归纳统计……”的多轮征询意见。 二、结论与对策 (一)研究结论 1.构建了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的双螺旋结构 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是教师在接受和参与教师教育、从事教育教学以及投身教研等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教师职业要求,并能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具有统帅作用的专业品性和能力。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属于组合概念,具有共同性、统帅性、包摄性与可建设性。 通过对358份政策文件、教师专业标准和学术论文的文本分析以及全国33个省级行政单位的2186名教师的问卷调查和5位教师教育领域的专家调研,运用NVivo 11.0质性研究工具进行分析,得到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的结构体系。征求多轮专家学者观点,确定教师核心素养包括思想政治素养、道德素养、人文与科学技术素养与教育理想精神;教师核心能力包括教育教学能力、研究创新能力、学习发展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四大核心素养和四大核心能力类似DNA的糖—磷酸和碱基,教师教育、日常教学和教研活动等类似DNA的酯键,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通过这些酯键交替连接而成,互联互通,实现教师核心素养与能力的双重螺旋、多向耦合,围绕“立德树人”这个共同轴心旋转,形成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的“一轴双链八要素”双螺旋结构模型。  图1 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双螺旋结构图 2.寻找了优秀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 研究得出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体生命历程、主体意识、教育实践活动、职业幸福感以及组织文化因素和政策因素。从内生机理和外生机理研究来探讨个体生命历程、主体意识、教育实践活动、职业幸福感以及组织文化因素和政策因素等影响因素如何对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发展起作用。基于国外优秀教师认定标准及评奖遴选条件,进行梳理归纳得出国外优秀教师特征:有扎实学识和多元化能力,有仁爱和兼爱之心,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受到广泛认可,有业绩和贡献一致。 为探究影响我国优秀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形成发展的显著因素,基于已有研究和权威问卷形成自编问卷并在全国31个省市对一线教师实施抽样调查(其中优秀教师548人),共得到1960份有效问卷。利用SPSS软件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及验证性因素分析,得出教师政策因素、组织文化因素和个体因素3个主维度是显著影响因素。再通过逻辑回归分析发现,精神文化、教师地位政策、教师个体实践活动对优秀教师的形成有显著正向影响,并且外部因素中的精神文化和教师地位政策对于优秀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发展的作用大于内部因素个体实践活动。 3.构建了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测评指标体系并进行了测评 基于课题组的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双螺旋模型,构建了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测评指标体系。具体包括8个一级维度22个二级指标58个三级观测点以及若干行为表现,研发了200道测试题目,其中基本信息背景因素共11题,8个维度的测试题共189题。2020年12月,天津市教委已采用课题组研制测评工具,率先对天津市和平区、红桥区、河东区、西青区、北辰区、滨海新区、静海区、宁河区共5622名中小学教师测评,测评结果服务于《2019-2020年天津市基础教育发展报告(蓝皮书)》。2020年12月至2021年1月,在河北省威县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教育部定点帮扶贫困县威县采用了课题组研制的测评工具,对威县2500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智能测评诊断。 4.提出了保障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建设路径 主要回答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如何建”的问题,形成理论文章《坚持“一体·两翼·三举措”建设思路》刊发于《中国社会科学报》,《关于制定<教师分级专业标准>的建议》被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刊发于内部资料《教育成果要报》,并在《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发表文章《分阶段制定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问题与对策》,在激励和表彰优秀教师的政策制度方面,做出《关于完善国家教师荣誉表彰制度的思考与建议》,被媒体《天津教育报》理论前沿版刊发。明确影响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发展的关键学校文化要素:发展愿景信念、专业学习制度、创新实践和资源设备,探明了新时代促进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建设的学校文化塑造路径。基于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的发展,探讨了学校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五位一体的学校文化建设理念、新时代学校制度文化建设路径等内容。 (二)研究对策 1.强化教师核心素养能力能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核心素养包括思想政治素养、道德素养、人文与科学技术素养与教育理想精神;教师核心能力包括教育教学能力、研究创新能力、学习发展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开展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深化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需要,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必由之路。 2.点面结合推动“四有好老师”不断涌现 我国优秀教师队伍建设要立足我国传统和特色,构建注重实绩贡献和多方认可的优秀教师评价标准,以评促建;在建设过程中,以点带面,加强示范引领,推进“个体优秀”向“群体优秀”转变;聚焦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建设,彰显我国优秀教师特色,实现特色强师。通过对国内外优秀教师的专业标准及评奖政策的研究,有助于完善我国教师专业标准,完善我国教师荣誉表彰制度,弘扬尊师重教良好社会风尚,增强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荣誉感、责任感,推动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四有好老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3.建设五位一体的学校文化有助于教师专业成长 学校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无论是从体现独特的学校文化逻辑的视角,还是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视角,都离不开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在学校文化建设中,以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为价值取向,旨在关注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发展形态,以及促进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发展的学校文化建设的选择。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的发展形态主要包括两大维度:教师核心素养和核心能力的发展;前者是后者发展的基础,后者基于前者体现出解决教育问题的实践能力。在“五位一体”的学校文化建设中,创新是动力,协调是方式,绿色是姿态,开放是态度,共享是归宿。五种建设共同指向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的发展,护航教师专业成长,促进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所以,应提供相应的外围支撑、内在支撑以及行动支撑,从而有力地推动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的发展。 4.需要全域、重点有针对性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精准发现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的优势与短板,需要区域性的全域测评。一些测评结果印证了经验常识,如调研和测评中发现在线教育教师、体育课和劳动课教师、安全教育教师、适合强基计划人才培养的教师、不发达地区的“县中”教师以及高校教师教育教师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存在欠缺或数量不足。也发现了一些现象和常识不符,如高荣誉、高职称思想政治和道德素养等中小学教师核心素养水平并不高等现象,需要进一步改革中小学职称评审标准,导向中小学教师全方位发展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