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设置 通知公告 管理规章 项目申报 立项数据 成果管理 经费管理 选题征集
 重大项目 优秀成果 年度项目 各地规划 专家数据 教科动态 资料下载 相关链接
2025-03-19 星期三
当前位置:主站 - 优秀成果

新手-熟手-专家型教师情绪觉察研究

 来源: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发表时间:2022-02-28   阅读次数:9703   作者:汪海彬

    黄山学院汪海彬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青年课题“新手-熟手-专家型教师情绪觉察研究”(课题批准号:CBA160184)。课题组主要成员有:罗俊龙、张萍、唐晓晨、沈汪兵、王瑞乐、程桢、任春华、张孝义、张晓丹。
   
一、内容与方法
   
(一)内容
   
针对以往情绪觉察领域从单一的能力视角来构建情绪觉察理论以及以往研究对象以身心疾患群体为主的不足,提出了开展以教育应用为导向基础研究的双线研究构想:在基础研究方面,结合教师职业特色,从能力和过程整合视角构建教师情绪觉察能力、情绪觉察过程和情绪觉察机制的相关模型,以及情绪觉察能力的提升路径,并通过实证验证这些模型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在教育应用方面,从教师专业发展视角出发,不仅比较不同发展阶段教师在情绪觉察能力和情绪觉察过程上的差异,还基于情绪觉察能力提升路径实施教育干预,以提升教师的情绪觉察能力,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具体按照理论的逻辑推演理论的实证探索实证的理论建构理论的实证验证四个过程依次展开。
    1. 理论的逻辑推演—构建富有教师职业特色的情绪觉察理论
    在采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和内容分析法对国内外情绪觉察研究的1304篇文献、新手-熟手-专家型教师研究的1039篇文献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的基础上,从操作、对象和产物三个层面重构情绪觉察模型,并结合教师职业特点,从对象层面建构了教师情绪觉察能力的结构,从操作层面建构了教师情绪觉察的过程模型,从产物层面界定了教师情绪觉察的本质,提出了教师情绪觉察能力与情绪觉察过程相互作用的构想,并由此构建了教师情绪觉察的机制。同时,从教师专业发展视角出发,探讨了情绪觉察在教师群体中的教育功能,提出新手-熟手-专家型教师在情绪觉察能力和过程上都存在差异。
    2. 理论的实证探索—比较不同发展阶段教师情绪觉察的差异
    结合教师情绪觉察具有能力和过程双重属性的构想,分别从能力和过程两个方面比较新手-熟手-专家型教师情绪觉察的差异。需要说明的是,情绪觉察能力的调查结果为比较不同发展阶段教师情绪觉察过程提供了研究方向,而情绪觉察过程的比较亦为不同发展阶段教师在情绪觉察能力上存在差异提供可能的原因解释。
    (1)新手-熟手-专家型教师情绪觉察能力的比较
    依据理论构建中提出不同发展阶段教师在情绪觉察能力上可能存在结构和水平上差异的论点,分别采用定性的Nvivo质性分析和个案分析,比较新手-熟手-专家型教师在情绪觉察能力结构上的异同,然后以三类教师相同的情绪觉察能力结构为基础,结合开放式调查、初测和预测等结果,编制教师情绪觉察能力问卷并实施大规模调查,定量比较新手-熟手-专家型教师在情绪觉察能力水平上的差异。
    在新手-熟手-专家型教师情绪觉察能力结构的定性比较中,首先通过对113名全国教育育人楷模的共计35.8万字事迹文本的Nvivo质性分析,探讨优秀教师的积极心理品质,尤其是与情绪觉察相关的积极心理品质,然后分别对新手、熟手和专家各两名教师进行个案研究,定性比较不同发展阶段教师在情绪觉察能力结构上的异同点。其中,不同发展阶段教师情绪觉察相同的结构还可以为进一步的教师情绪觉察能力问卷编制提供原始材料。
    在新手-熟手-专家型教师情绪觉察能力水平的定量比较中,依据不同发展阶段教师共有的情绪觉察能力结构,分别对92名教师进行开放式调查和865名教师进行自编问卷的预测和初测,以编制教师情绪觉察能力问卷,然后以自编问卷为工具,对2029名教师(其中新手教师1009、熟手教师889名、专家教师231名)实施大规模调查,定量比较新手-熟手-专家型教师在情绪觉察能力水平上的差异。
    (2)
新手-熟手-专家型教师情绪觉察过程的比较
   
以现状调查结果为依据,重点比较不同发展阶段教师在情绪觉察能力中得分最低和能体现三类教师关键差异的下属成分作为情绪觉察过程的研究方向,考察新手-熟手-专家型教师在觉察这些情绪觉察过程中的差异,不仅为培养教师群体中发展不够的情绪觉察能力成分提供依据,还为如何促进新手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成长提供思路。
    在新手-熟手-专家型教师情绪觉察过程的比较中,结合行为、眼动和生物反馈技术,分别对87名新手、90名熟手和72名专家教师开展4个独立的实验室实验,比较新手-熟手-专家型教师在教育情境觉察过程中的行为和生理差异。其中,实验1借助眼动技术,采用3(类型:新手vs.熟手vs.专家)×6(课堂突发情境:恶作剧vs.吵架vs.睡觉vs.生病vs.师生冲突vs.打小报告)的混合设计,考察不同发展阶段教师在突发人际情绪觉察过程中的眼动差异;实验2借助眼动技术,采用3(组别:新手vs.熟手vs.专家)×2(条件:一致vs.不一致)的混合设计,考察不同发展阶段教师在躯体表情觉察过程中的行为和眼动差异;实验3借助生物反馈技术,采用3(组别:新手vs.熟手vs.专家)×5(课堂突发情境:静息vs.教师失误vs.课堂异动vs.外部干扰vs.学习困扰)的混合设计,考察不同发展阶段教师在突发人际情绪觉察过程中的生理差异;实验4借助生物反馈技术,采用3(组别:新手vs.熟手vs.专家)×5(课堂教学情绪:静息vs.愉快vs.满足vs.焦虑vs.愤怒)的混合设计,比较不同发展阶段教师在课堂人际情绪觉察过程中的生理差异。
    3. 实证的理论建构—建构教师情绪觉察能力与过程间的关系
    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式考察教师情绪觉察能力的形成与作用机制。其中宏观层面,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教师情绪觉察能力的前因变量、中介变量和后果变量,由此构建出教师情绪觉察能力的宏观机制;微观层面,为屏蔽教师经验对情绪觉察能力作用机制的影响,以高低情绪觉察能力的新手教师(职前教师)为对象,以前期调查与实验结果为研究方向,借助行为、眼动、生物反馈和ERP等技术,考察情绪觉察能力对情绪觉察过程的影响,以探索情绪觉察过程的微观机制。同时,还结合以往研究成果,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理论构建情绪觉察的整合机制,尤其是情绪觉察过程训练提升情绪觉察能力的理论路径,从而为后续设计有针对性的提升策略提供依据。
在宏观的教师情绪觉察能力机制方面,采用问卷调查法对1663名教师实施情绪觉察能力及相关因素的调查,以构建教师情绪觉察能力宏观的形成作用机制模型。
    在微观的教师情绪觉察过程机制方面,结合行为、眼动、生物反馈和ERP等技术对高低情绪觉察能力的276名新手教师(职前教师)开展了4个独立的实验室实验。其中,实验1结合行为技术,采用2(组别:高分组vs.低分组)×3(效价:愉悦vs.中性vs.悲伤)的混合设计,通过两个小实验考察不同情绪觉察能力新手教师在情绪面孔Stroop和情绪词Stroop任务下的差异;实验2结合眼动技术,采用2(组别:高分组vs.低分组)×3(效价:愉悦vs.中性vs.悲伤)的混合设计,比较不同情绪觉察能力新手教师在情绪面孔注意转移任务下的行为和眼动差异;实验3结合ERP技术,采用2(组别:高分组vs.低分组)×2(条件:一致vs.不一致)混合实验设计,比较不同情绪觉察能力新手教师在躯体表情觉察过程中的行为和脑电差异;实验4结合生物反馈技术,采用3(组别:高分组vs.低分组)×5(情境:亲和vs.中立vs.敌意)的混合设计,比较不同情绪觉察能力新手教师在生生互动的人际情绪觉察过程中的主观报告情绪和生理唤醒差异。
在宏观与微观整合视角下的教师情绪觉察机制方面,依据教师情绪觉察能力的本质、情感的发生机制和结合前期的系列研究成果,构建出教师情绪觉察的整合模型,并提出情绪觉察过程训练可以提升教师的情绪觉察能力的构想。
    4. 理论的实证验证—验证情绪觉察过程训练提升能力的路径
    依据情绪觉察过程训练可以提升教师的情绪觉察能力的构想,结合前期系列研究的成果,设计具有教师职业特色的情绪觉察过程训练方案,并分别共计120名新手教师实施为期两个月的情绪觉察认知团体训练、情绪体验团体练习两个独立的自然实验,不仅提升新手教师的情绪觉察能力,还实践验证情绪觉察过程训练可以提升情绪觉察能力的构想。
  
    (二)方法
   
文献研究法。搜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采用CiteSpace软件的定量分析和内容分析的定性分析,通过定向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梳理国内外研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质性分析法。采用Nvivo质性分析法对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的事迹、开放式调查结果等进行分析,不仅定性比较不同发展阶段教师情绪觉察能力的结构差异,还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
    问卷调查法。运用自编的教师情绪觉察能力问卷,实施大样本测查,不仅比较新手-熟手-专家型教师情绪觉察能力水平的差异,还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索教师情绪觉察能力的宏观机制模型。
实验室实验法。结合行为、眼动、生物反馈和ERP等技术,严格控制无关变量,不仅比较新手-熟手-专家型教师在教育教学情境中觉察过程的差异,还探索不同情绪能力教师对教育教学情境觉察过程的影响,以构建情绪觉察过程的微观机制。
    自然实验法。以建构的情绪觉察机制为基础,通过设计教师情绪觉察过程训练方案并实施,以考察团体训练后教师情绪觉察能力提升的成效,并验证情绪觉察机制模型的科学性。
   
二、结论与对策
    (
一)结论
   
1.文献研究方面。国内外在情绪觉察领域中均出现了研究热点,其中国内在情绪觉察领域中的专门研究较少,但却对教师开展了包含情绪觉察成分的诸如情绪管理能力、胜任力等方面的研究,这为情绪觉察的研究对象转向教师提供可行性;国外情绪觉察领域研究开展了概念与测量、神经基础、相关因素和干预研究等比较系统的研究,但对象却偏向临床群体,这极大限制了情绪觉察领域的拓展,这为情绪觉察研究对象向正常群体拓展提供了必要性。
    2.教师情绪觉察理论方面。情绪觉察对教师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是教师保持平和心态的根基、实施情感教育的基础和优化师德师风的起点;教师情绪觉察有情绪觉察能力和情绪觉察过程之分,且情绪觉察能力与过程之间相互影响。
    3.新手-熟手-专家型教师情绪觉察比较方面。(1)能力视角上,不同发展阶段教师在情绪觉察能力的结构和水平上均存在差异。其中结构差异表现在对情绪的来源和效价上:专家教师认为觉察自己情绪不仅包括教学情绪还包括非教学情绪、觉察学生情绪不仅包括负性,还包括正性,甚至还要觉察高唤醒正性情绪背后的负面作用;在水平差异上,编制的《教师情绪觉察能力问卷》具有良好信效度,形成了高阶三因子一阶六因子的结构模型,即觉察自己(包括教学和非教学情绪)、觉察学生(包括面部和躯体情绪)和觉察人际(包括师生和生生交往);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当前教师的情绪觉察能力总体积极正向,但躯体情绪和生生交往得分最低;教师的情绪觉察能力受到性别、班主任经历和学段的影响;新手-熟手-专家三类教师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觉察人际情绪(包括师生和生生交往两个下属因子)上,并且仅专家教师的情绪觉察能力不受性别的影响。(2)过程视角上,在课堂突发事件、课堂教学情绪等人际情绪觉察过程中,与新手教师相比,熟手教师尤其专家教师能更快锁定情绪刺激,采用注视次数多但注视时间短的高效注视模式,并且在觉察过程中其生理唤醒和情绪反应更小;在躯体表情觉察过程上,与新手与熟手教师相比,专家教师不仅正确率更高而且还能更早觉察到目标刺激,但三类教师觉察躯体表情的总体水平都不高。
    4.教师情绪觉察机制方面。(1)教师情绪觉察能力的宏观机制方面,教师类型在人格影响教师情绪觉察能力中起着调节作用,表现为仅专家教师的人格对情绪觉察能力的影响不显著;高情绪觉察能力不仅可以缓冲教师情绪劳动对工作倦怠的消极影响,还可以通过情绪调节能力和教学效能感的链式中介正向影响其工作满意度。(2)教师情绪觉察过程的微观机制方面。情绪觉察过程三阶段模型也适用于内隐面孔情绪、躯体情绪和人际情绪等情绪刺激;情绪觉察能力影响情绪觉察过程的三个阶段,并反映在行为和生理两个层面,具体表现为:高情绪觉察能力新手教师在情绪信息的前注意和感觉加工阶段能更早注意到情绪信息,表现为更大的VPP等早期成分的幅值、更少的首次进入时间和进入前的注视点个数,出现情绪的注意定向偏向;在知觉分析阶段时任务难度更低,耗费注意资源更少,表现出更小的N200等中期成分的幅值,但采用注视点多但注视时间短的高效注视模式;在任务决策及深入加工阶段耗费更多注意资源,表现为更大的N450等晚期成分幅值,表现出在情绪无关任务下对情绪信息的注意解除更简单,并在这些实验任务上表现出更高的正确率、更少的反应时、更大的主观报告情绪强度。(3)教师情绪觉察整合机制方面,提出了教师情绪觉察过程训练可以通过认知深化和体验练习来丰富情绪图式,进而提升情绪觉察能力的构想。
    5.教师情绪觉察能力培养方面。情绪觉察认知训练和情绪体验练习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情绪觉察能力,其中前者对于觉察学生和人际更有效,后者对于觉察自己更有效;结果还验证了情绪觉察过程训练可以提升情绪觉察能力的理论构想。
   
(二)对策
   
1. 需要加强教师对躯体情绪和人际情绪觉察的训练。现状调查结果发现,三类教师在躯体情绪和人际情绪中的生生交往是所有因子中得分最低的,并且人际情绪(包括师生和生生交往)是区分三类教师的关键差异。为此,需要加强教师在这两个方面情绪觉察的训练。其中,躯体情绪作为情绪识别的敏感器已经越来越被研究者重视,甚至还被认为比面部线索更可靠,具有补偿功能。在教育实践中,高学段学生的面部表情更具有掩饰性,因此躯体情绪的补偿功恰好可以有效应对这种掩饰性,提升把握他们情绪的准确性。人际情绪作为三类教师情绪觉察能力的关键差异,提升教师这方面的能力不仅有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尤其可以帮助教师在课堂突发事件等人际情境中,更好觉察并调节自身情绪,做到沉着冷静、从容应对,体现出教学机智。
    2. 通过情绪觉察过程训练提升教师的情绪觉察能力。调查结果提供了教师情绪觉察能力培养的方向,后续研究则构建并验证了情绪觉察过程训练提升情绪觉察能力的具体路径。教师情绪觉察能力的本质在于情感图式的分化与整合程度,情感发生论认为通过认知深化和体验累积可以丰富情感。由此,情绪觉察认知训练和情绪体验练习可以提升情感图式,进而提升情绪觉察能力。团体训练证实了认知训练可以有效提升教师觉察学生和人际的能力,情绪体验练习可以有效提升教师觉察自己情绪的能力。因此,教师情绪觉察过程训练提升教师情绪觉察能力是可行的。为此,需要加强新手教师情绪觉察过程训练,以提升其情绪觉察能力。此外,训练中还可以结合专家教师在情绪觉察过程中的眼动轨迹和生理唤醒模式等优势,并以此为脚本,以提升训练的针对性。

 

主办单位: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中路46号 邮编:100088 电话:(010)62003307 传真:(010)62003859
技术支持:教育部教育信息中心
京ICP备1002840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