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国家重点课题开题报告之15:教育经费投入的可持续性及合理分配研究
来源: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发表时间:2023-05-22 阅读次数:347 作者: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2年12月10日,北京师范大学曾晓东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教育经费投入的可持续性及合理分配研究”(课题批准号:AFA220025)在线上进行了开题论证。与会的评议专家有: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赖德胜教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汪明研究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信息与数据统计研究所马晓强研究员,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苏剑教授,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田志磊副研究员,开题专家组组长由北京师范大学总会计师杜育红教授担任。 课题负责人汇报了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思路方法、组织分工、进度安排和预期成果等。专家组经过认真评议,达成以下意见: 1.选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经费投入的可持续性及合理分配研究,不仅仅具有非常急迫的现实意义,保证教育经费“要得来”、“稳得住”,而且是一项非常具有纵深感的理论问题,指向教育经济和教育财政的核心学科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学科发展也有基础性作用。 2.研究目标明确。课题涉及多个学段、多个经费投入渠道和不同的事业发展阶段,议题分布也涉及国家央地责任划分、财税改革、收入波动而支出刚性的矛盾,面对如此复杂的纵横问题,研究聚焦在环境(人口、财政)变动、教育支出稳定、教育阶段性目标提升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及均衡机制,研究方法适切,研究计划具有可操作性。 3.课题研究内容丰富。开题报告对国内外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情况把握较为准确,对教育经费投入可持续性和合理支出的历史、阶段性特征的描述,有开阔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作为基础,文献基础比较扎实。课题设立三个子课题,教育阶段性特征的表征、对成本要素的探索,对教育财政支出三个功能的划分,设计合理,条理清晰、层次合理,研究框架的划分能够较好地实现研究目标。 4.研究基础较好。课题有较为扎实的数据基础,已发表相关研究成果,研究团队经验积累充分。 为更好地推进研究,专家组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1.希望课题组结合二十大精神,进一步深化对教育投入可持续性、合理性的理解,对经费“要得来”、“稳得住”的分析,更强调现实的财政基础,聚焦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问题。 2.平衡好解决现实问题和进行理论突破之间的关系。课题对教育财政实践和立足中国经验的教育财政理论建设问题均有重大意义,但短期内仍然要立足实践需要,解决中国教育财政的“紧急”、“迫切”问题,课题应多提交研究简报和阶段性成果。 3.数据基础扎实,适当补充案例。课题组需要在已有的历时性数据分析基础上,运用多种方法把经费投入的阶段性特征表征清楚,但不同层面的案例分析,具有更加有针对性的指导价值。 专家组经过评议,一致同意通过开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