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国家一般课题开题报告之125:新中国特殊教育思想史研究
来源: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发表时间:2023-01-10 阅读次数:419 作者: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开题会专家充分肯定了《新中国特殊教育思想史研究》课题的研究意义,并就项目研究过程中应着重考虑与关注的一些问题,以及项目研究的可行性方案,提出了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课题界定与核心概念关系 1. 课题界定为“新中国特殊教育思想史”,其题目的表达应当是准确的,但是,对于“新中国”的研究,也要把握好几方面的关系: 第一,当代新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与近代以来民国时期的特殊教育关系,不要简单的局限于概念,不能割裂中国特殊教育思想发展的历史。 第二,新中国特殊教育与世界特殊教育的关系。特殊教育最初是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传入到中国的。当代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也是在吸收国际先进思想理念的基础上建立的。这些关系都要处理好! 2. 思想史与学术史、学科史的关系。2019年马建强教授主编的《新中国70年:特殊教育学卷》一书,从学术史的角度对新中国的特殊教育进行了初步的梳理。该课题研究应在此基础实现超越,从学术史提升到思想史的新高度。 二、特殊教育思想史的历史分期 准确的历史分期是史学研究的关键,甚至是一个重要问题,就新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而言,可以初步划分为三个时期: 1. 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时期的特殊教育思想 2. 改革开放时期的特殊教育思想 3. 重大转型与质量提升时期的特殊教育思想 三、特殊教育代表人物的把握与思想研究 特殊教育思想,既是时代政治、经济与教育发展的反映,也是广大基层特殊教育学校领导与师生积极创新的结果。也只有充分把握一批知名特教名师、名家的办学思想,才能有力地构建新中国特殊教育思想的大厦。课题已经初步规划的这些人物的思想研究,但还不够,把握标准也不够准确。其他诸如:原中央教科所的华国栋、华东师范大学的汤盛钦汤,以及原江苏省特殊教育研究会理事长程益基、常熟特校陆振华等,都在新中国的特殊教育发展史上,有着一定的历史地位,要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加强一线特教人的实践创新研究,构建中国特教人的“精神谱系”。 四、课题设计与项目体系 从特定历史分期的角度,课题研究应着重处理好“点”与“线”、“点”与“面”的关系。如果说人物思想是一个个的“点”,那么,课题研究最后要形成“线”,乃至“面”,能够从逻辑上总结出中国特殊教育思想发展的内在脉络、发展规律,特别是中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启发。 对于人物的思想研究,也是如此,要从人物的创新精神与时代改革,特别是特殊教育的改革中,探索其中的内在联系,从而丰富思想内涵与创新意义。 五、课题完成的要求与保障 一些专家对课题完成的经验做法,也进行了总结交流。诸如及早规划、有序推进、明确课题分工、规范课题项目署名等。 对于课题的结题要求,省教科规划办领导也提出了很好的指导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