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国家一般课题开题报告之四十一:面向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家校社共育机制研究
来源: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发表时间:2022-07-18 阅读次数:2116 作者: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1年12月11日,由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张俊副研究员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国家一般课题“面向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家校社共育机制研究”(课题批准号:BHA210129)举行了线上开题论证会。参加开题论证会的专家有江西省教育评估监测研究院丁国华教授,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文东茅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蔡春教授、薛海平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康丽颖教授,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吴重涵教授,北京史家教育集团王欢校长。专家组认真听取课题负责人所做开题报告及翻阅相关材料后,与课题组负责人及成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交流。经认真评议,形成如下意见: 1.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政策和实践意义。该研究聚焦“家校社共育如何贡献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结合国家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部署,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家校社共育机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在理论、实践和政策面向上指向明确,有重要意义。 2.研究内容清晰、架构明确,并及时、系统地运用于政策和实践改进。该课题围绕高质量教育与高质量教育体系,家校社共育与家校社共育机制两对核心概念,结合三个层次的具体研究对象,开展理论研究、实证研究、机制构建、实践探索、政策赋能等五个方面的重点研究,力图构建现实性与前瞻性相统一的家校社共育实践机制,并努力形成科研成果与实践的良性互动。 3.研究设计科学合理、准备充分、条件保障到位。研究目标明确,研究思路清晰、方法得当,工作组织有序,研究计划可行。研究的预期成果,包含系列论文、著作、政策咨询报告等,在理论、实践和政策咨询层面有一定的可行性和针对性。经费分配和预期成果符合管理部门有关要求和申请书有关承诺。 为更好地推进研究,专家组提出完善研究的具体建议: 1.研究内容上进一步明确“高质量教育体系”与“家校社共育机制”内在机理及相互之间的理论连接,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机制构建和实践探索,同时要注重本土学术话语体系构建和国际学术表达。 2.研究方法和对象选取上,要科学设计调查方案,严格过程质量控制,使研究方法最大价值地服务于研究目的,尽量避免研究一般化、重复性研究,特别要充分考虑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性,学校类型的多元性,以及家长、教师在能力、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性,力求研究结论既具有科学的普适性,又具有面向不同层次、群体的针对性。 3.研究要结合《家庭教育促进法》、“双减”政策实施等新政策法规,反映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新需求。 经讨论,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开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