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息化助力教育科研事业创新发展
来源:2021年全国教育科研工作会议 发表时间:2021-05-07 阅读次数:8515 作者: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 彭南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在迅猛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浪潮中,学校抢抓发展机遇,大力推动教育科研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有效促进了学校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近五年来,学校先后承担教育信息化各类项目210余项,总经费超过3亿元;先后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170余部,发表高水平论文600余篇,获批发明专利70项、软件著作权500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成果奖24项,其中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现将有关工作汇报如下。 一、 对接国家信息化战略,不断凝炼教育科研学术方向 学校主动对接国家互联网+行动、国家大数据战略、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信息化发展战略,对内整合教育学、计算机、教育信息技术等学科资源,对外与联想、华为等企业等加强深度合作,先后获批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中心、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省部级平台5个,形成网络学习、教育信息化、教育大数据等教育与新兴信息技术深度整合的研究方向。2020年5月,学校成立人工智能教育学部,打造“人工智能+教育”集成大平台。学校成功获批首个面向教育行业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协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成立“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新方向并获得该领域首个重点项目,连续三年在该领域立项数位居全国第一;学校参与制定国家教育信息化相关标准与规范,出版《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蓝皮书等。 二、 聚焦教育信息化实践,不断推动教育科研理论创新 学校充分发挥教育与信息化融合创新的科研优势,面向国家教育信息化领域开展理论创新研究。一是依托全国教育信息化观测点,面向区域、学校、教师、学生开展数字校园评估、网络学习空间评估、信息素养评估等,在此基础上学校获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重大项目“建设教育强国的国际经验与中国路径研究”、重点项目“学生信息素养的内涵、标准与评价体系研究”等多项课题。二是依托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省部协同创新中心,积极开展信息化助力乡村学校质量提升的理论创新,推进城乡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先后获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重点项目“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研究”等。三是依托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开展双空间一体化学习环境构建理论、双空间融合下学习认知理论等方面的研究,从而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强交互”双空间一体化学习环境模型,为教学模式的创新突破提供理论支撑。四是以学习者、教师、资源课程模型和学习绩效过程化精准评价模型构建,实现数据驱动的教育评价创新。相关研究成果在《教育研究》等期刊发表,多人次获全国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等。 三、 关注人的技术素养问题,不断提升教育科研育人能力 学校准确把握社会技术化发展趋势,将人的技术素养提升作为教育科研战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中之重。一是积极开展数字化时代未来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综合创新研究,着力构建贯通职前、入职和职后三个阶段相互衔接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组建“智慧教育校长联盟”“智慧教育骨干教师联盟”“智慧教育教师联盟”,建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综合测评体系。二是紧紧围绕“人工智能+教育”,着力推进“人工智能+育人+思政”,从“学AI”“用AI来教”“提供平台与工具”等三个层面开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由杨宗凯教授主持的“深度融合信息技术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重构与探索实践”项目,获得2018年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三是紧密结合疫情防控加强在线教育的有效性研究。学校受教育部科技司委托,开展基础教育领域在线教育应用和在线教育发展战略专项课题,特别是在疫情期间组织研究“停学不停课”的政策建议与技术指南,为全国中小学提供了有效在线指导。 四、 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不断促进教育科研成果转化 学校围绕国家和地方教育信息化发展,加强高端智库建设和成果的应用转化。一是积极参与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工程、国家教育信息化2.0大平台建设工程,对接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的建设需求,重点完成宁夏“互联网+教育”国家级示范区建设工程、苏州及上海闵行区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工程等。二是聚焦教育信息化最核心的网络支撑平台等关键技术,开展“教育云规模化应用示范”等应用攻关,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已经持续运行,覆盖用户超过1亿人,还研发了湖北省垄上数字学校、湖北省地方课程云平台、湖北省农村教学点网校管理与服务平台,有效支撑了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实验与实践示范。三是以“互联网+在地化”整体解决方案补齐乡村教育短板,包括信息化促进农村教学点“开齐课,开足课”的教学组织结构重组与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等,成果辐射长白山片区、幕府山和大别山片区、武陵山片区、乌蒙山片区等四大片区,覆盖全国9个省、20余个县,1670多个教学点,惠及26万农村中小学生,2万多农村教师。 新时代赋予了教育事业新要求,在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中,学校将继续保持与国家发展同步,与时代发展同步,不断深化教育科研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努力书写我国教育事业繁荣发展的奋进之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