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度国家重点课题开题报告之五:我国农村教师群体性事件生成机理与防治对策研究
来源: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发表时间:2018-04-10 阅读次数:159 作者: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7年10月18日上午,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科研处的组织与安排下,蒋蓉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项目“我国农村教师群体性事件生成机理与防治对策研究”(课题批准号:BHA170113)开题报告会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图书馆三楼会议室举行。报告会专家组成员由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刘旭教授、湖南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生导师胡弼成教授、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李海萍教授和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李小球副主任组成,刘旭教授任组长。专家组在认真听取课题主持人蒋蓉教授的开题汇报后,与课题负责人及成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深入的讨论。经认真评议,形成如下意见: 1.课题立足于我国农村教育和农村教师发展的实际,本着推动我国农村教育健康发展和农村教师队伍稳定的核心目标,着力农村教师群体性事件的生成机理与防治对策研究。课题符合国家教育政策及农村教育政策的总体导向,旨在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把握我国农村教师群体性事件的形成机理,探寻预防机制,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与实践价值。 2.课题组就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组织、研究分工和研究进度以及预期研究成果等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汇报。课题组开题工作准备充分,研究思路清晰,研究方法切实可行,内容设计合理,课题组成员分工明确,课题研究进度适切,有着较为扎实的前期研究基础和丰富的课题主持经验。目前,课题组有关国内近十年教师群体性事件的材料收集和国内外关于群体性事件及农村教师群体性事件资料的搜集整理等研究工作基本结束,研究基本框架已经形成。从前期的研究基础、目前的研究进展和未来的研究规划来看,能如期实现预期研究目标。 专家组建议: 1.课题要有国际视野,在立足我国国情来展开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国外相关研究资料。 2.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凝练研究重点。 3.进一步细化研究方法,完善研究方案。对过往农村教师群体性事件强化其生成机理及预防与启示的研究,调查访谈、个案研究为辅。 4.要有切实可行的操作性策略和实施路径,使研究能更切实可行,真正服务决策,指导实践。 经专家组讨论,一致同意通过该项目的开题报告。
|